本篇文章958字,读完约2分钟
口头提交人:黄霄云
1975年10月5日,我进入苏伦纺织厂,工厂有360多名员工,这是一个庞大的团队,为苏伦纺织厂增添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我在医院大院长大,从来没有接触过工矿企业。进厂第一件事就是安排领导参观。一进织布车间,噪音就很大,让我感到害怕,以为公司是这样的。当时新员工都有师傅,我很幸运。我跟着的师傅,恰好是队里团支部的书记。我在车间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工厂只有一台机器,生产十种人造丝产品。
在老师的指导和教育下,我逐渐熟悉了,技能也逐渐提高。我开始是团队团支部的成员,后来担任团支部书记。后来我报了一个工厂办的中专班,专业是纺织技术。我考上了中专,读了两年全日制。毕业后回到工厂,车间领导安排我做国家劳动模范群体王兰英的生产组长。这让我的思想波动。因为很多人读完书被分配到其他一些管理岗位,而我又回到了运营班,不得不三班倒。当时我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我二十七岁八岁,因为读书没有结婚。毕业后,我结婚了。怀孕后不休息,一次次上班,导致流产。
领导和我谈了谈,谈了王兰英集团的重要性,这是全国纺织战线的标杆。所以我逐渐从思想上意识到,作为生产班组长的责任是很重的,所以我要服从组织决策,非常用心地做好这件事。后来组织安排我去其他管理岗位担任倒班党支部书记、车间党支部书记、供应部中层管理岗位,有时和供销人员一起出去采购棉花。纺织企业广告的主要原料是棉花。为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我们专门成立了采棉科,让工人挑出棉花中的塑料丝等杂质,我负责管理这一块,这是好产品质量的第一道屏障。
苏伦工厂的工人文艺推广队在苏州很有名。进厂后,在全厂选拔文艺积极分子的时候,被选进了厂职工文艺促进小组。我们所有的彩排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早上下班去彩排,或者晚上回家睡觉再彩排。演出在工厂礼堂,演出文案贴近生产生活,比如反映公司的一些好事迹,宣传优秀员工默默奉献的优秀事迹。我记得有一次,我公司新建的三纺车间正式投产,我们专门安排了一批节目,比如东方红史诗般的大型组合节目,反映了三纺车间从基建到设备生产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善举。我们进厂的时候只有两个纺纱车间和一个织布车间,然后慢慢快速发展到三个纺纱车间,织布车间也从一个到三个不等。我们看着工厂慢慢蓬勃发展,心中充满了表演时的喜悦和自豪。
(待续)
(主办方:本报记者心悦)
标题:[本地]“汪兰英小组”:成长的摇篮(上)
地址:http://www.slqncy.com/szxw/2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