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22字,读完约10分钟
【简介】:苏州市于2020520年正式发布了《关于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的工作意见》,政策如下。
为更准确、高效地促进人力资源积累,努力建设适应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力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双轮驱动,增强与“苏州最舒适”一流商业环境的协同效应,打造劳动者就业创业的首选城市,特制定以下工作意见。
第一,打造“刚在苏州”的活力城市,激发人力资本的新动力
1.在招聘中推广“零距离”
创新打造“苏州才”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品牌,整合职位发布、远程招聘、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功能,实现全方位服务供需匹配。
依托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拓展服务场景,拓宽服务深度,为员工提供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互动服务。
依托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人事经理协会等社会组织,与劳务输出中心和对口支援中心建立就业促进联盟。两年内,全国将新增100所职业(技术)院校,与我市重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结合。
实施“用工荒引进计划”,组织重点企业出国开展“苏州日”活动,包括环境宣传和专项招聘。对成功引进获得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员到苏州工作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就业介绍补贴。补贴标准将提高一倍。
修订苏州灵活员工保险政策,降低保险门槛,简化保险流程。制定并颁布兼职员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
2.在创业环境中推广“零温差”。
完善创业政策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能力提升、载体孵化、典型激励等全过程、系统支持,致力于打造苏州最佳创业生态。
有创业和培训需求并持有本市居住证的外国注册工人被视为本地注册工人,平等享受政府补贴的创业培训。
累计缴纳社会保险3年或在苏州雇佣5人以上的外国注册企业家,应被视为当地注册企业家,并平等享受支持创业的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创业实体给予企业补贴的标准提高到1万元。
3.促进技能发展的“零门槛”
完善职业生涯全周期培训体系,加强梯队精准培训,形成“人人有机会,人人努力成才”的明确定位。
持有本市居住证的非居民工人享有与当地居民相同的补贴技能培训。
扩大“网络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开设24小时培训课。
我们将以创新的方式创建一个“金色蓝领”培训项目。我们将实施三大培训项目:技术培训、新兴产业和生活质量。加大高端技能人才、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职业(岗位)和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满足广大群众对育儿养老等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上述领域的职业(工作)将优先列入城市紧缺职业(工作)清单。补贴标准提高30%,力争保持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数量
畅通职工职称评定渠道。对于获得较高技能水平的工人,应完全取消对学历和户籍的限制,并将其纳入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范围。
二、打造劳动关系模范城市,构筑坚实的权益保障硬支撑
4.促进更加有序和谐的劳动关系
全力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建设。总结和推广特殊经验和做法,促进全市和谐劳动关系的全面改善。到2020年底,全市各级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企业数量将占已建立工会和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65%以上。到2022年底,这一比例将达到75%以上,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修订完善和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强化员工职业发展计划”和“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等要素。原则上,企业“五一”劳动奖状和企业领导“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都是由劳动关系和谐的企业及其领导产生的。
非苏州籍职工超过50%的企业,其代表在制定劳动标准和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不得少于50%。
完善工资指导服务机制,率先在全市建筑业、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发布行业、地区工资指导价格,探索建立技能型人才工资增长指导机制,促进待遇水平合理增长。
5.促进市场主体重视法治和诚信
全面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条例》,突出工程建设和制造业、餐饮业、家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拖欠工资的领域,加大工程建设领域违法分包和转包力度,全面落实全月工资支付制度,保障劳动者工资补偿权益。
研究制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具体工作方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早期干预、无缝衔接、高效联动的协调机制。
注意保护妇女权利,为男女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
定期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完善失信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定期开展劳动就业“体检”服务,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
6.促进劳动权利保护是最方便和最有效的。
统筹人民团体、住房和建设、交通、水务等部门的监督资源和力量,全面畅通农民工工资保障渠道。
建立各级人权和社会劳动权益保障“一窗”受理平台,在市、县仲裁法院设立农民工工资纠纷调解仲裁庭,实现专项管理,提高仲裁效率。
在全市两级法院中,劳动人事争议诉讼案件将“简化审理、快速审理、复杂审理、精确审理”。简单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将依法通过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由法官单独审理,并在2个月内结案。其他案件将很快审理和结案。
完善劳动争议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建立法律援助事项负面清单,清单外的事项一律免费享受法律服务,确保“一切援助都要提供,最好的援助都要提供”
三、营造适合居住的温馨心灵城市,浓植关爱氛围
7.加强公共服务的安全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牢牢控制房价,保持合理区间。依托苏州房屋租赁信息服务和监管平台,通过“落户苏州”手机客户端,为员工提供便捷、规范、高效的“一站式”房屋租赁服务。
大力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土地招标、闲置办公用房和商品房改造,在3年内筹集10万套廉租、小型政策性租赁住房,努力满足劳动者的生活需求。
大力实施教育供给质量提升和增量工程,加快建立覆盖面广、基础好、质量高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持全省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先水平。
完善职业卫生监督和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持体系,实施职业卫生防护行动,构建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服务体系,争创苏南区域性职业病防治中心,营造健康舒适的就业环境。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构建智能社区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努力为职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公共卫生服务。
用人单位职工无歧视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异地就医网上结算覆盖面,提高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水平,强化大病保险覆盖面,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险制度,有效提升职工成就感和幸福感。
建立苏州新市民事务中心,完善“互联网+政府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网上一网、线下一窗”,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和综合治理水平。
8.增强服务运营商的吸引力
加强“海棠红”先锋阵地建设,实现全市新时期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站的全覆盖,突出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带领广大职工跟党走,共同奋斗,共同成长。
以青年工作者为重点,开发网上“苏清辉”云平台,加强服务资源的叠加和整合,扩大服务的综合效应,为青年工作者提供就业创业、约会、育儿、社会融合等一揽子服务,促进青年工作者安居乐业。
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开放工会会员网上会员端口,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类职工参与工会组织,围绕职工休养、帮扶等开展深入的工会特色服务。
推进图书分馆、城市学习区等文化阵地向产业集群延伸,完善城乡“10分钟阅读圈”,为周边劳动者提供温暖心灵的阅读服务。
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心理咨询等公益服务,促进社会融合。
9.增强先进机型的领导能力
市总工会、共青团、市妇联定期开展全市“最美劳动者”宣传活动,每年评选1万名“最美劳动者”,并颁发纪念奖牌。鼓励“最漂亮的工人”提升技能,扩大规模。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定机构培训证书的,按相应的培训补贴标准金额给予同等奖励,3年累计最高不超过1万元。获奖者申请参加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加20分。多次获胜的获胜者不会获得累积积分。
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劳动、劳动模范和工匠精神。
创新开展“劳动光荣周周乐”系列文化活动,为员工梦想一个新的乐园和舞台,把生产与文化生活结合起来,把劳动者与文艺工作者的小编辑结合起来,组织一线劳动者开展各种演出、竞赛等活动,组织主题文艺演出和系列文化公益活动,通过全媒体平台报道先进典型,策划和播出一批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作品,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苏州家园”的良好氛围。
10.增强政府服务的亲和力
创新的“一周市长”系列活动将启动,每年分配一周。“最美劳动者”代表将受邀进入政府办公室、政府会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办公场所,参与政府各方面的决策和管理过程。
“一周市长”将与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就劳动者关心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等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并应用和推广讨论形成的好的建议和措施。
在研究和制定与工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时,政府通过"一周市长"广泛听取工人的意见和建议。
该报告与工人代表的真实故事和经历密切相关,通过推动工作日记和体验活动视频进行了深入宣传。
让政府做出更贴近劳动者需求的决策,关心劳动者的生活,支持劳动者的成长,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各县级市(区)、镇(街道)政府及相关劳动服务责任部门将按照“市长一周”的模式,开展“市长一周(区)”、“市长一周(主任)”和“主任一周(主任)”等一系列活动。
标题:苏州建筑工人就业创业的首选
地址:http://www.slqncy.com/szxw/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