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83字,读完约7分钟
科技创新,合力打造新时期苏州水乡之美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近年来,暴雨考验了城市的防洪排涝和水生态环境管理能力,海绵城市建设被视为应对城市内涝的利器。
所谓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下雨的时候吸水、蓄水、渗水、净化水,需要的时候释放、使用储存的水。海绵不仅包括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等水系,还包括绿地、透水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灵活性。
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全程全覆盖控制
年,苏州被选为江苏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今年姑苏市雨季平安,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积水,缓解了径流入河污染,其中海绵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据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面临着水位落差小、水流动性差的自然缺陷。近年来频繁的极端天气使得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很容易解决问题。
姑苏区湖甸路和朱槿街现在阳光明媚,绿意盎然,雨天井然有序。这是改变过去海绵改造后遗留下来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利用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置下沉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排水系统优化、绿化修复等海绵措施。,让一条普通的道路蕴含着饱满的科技感和生态景观视野。改造后道路年径流控制率达到50%以上,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45%以上。
海绵城市提倡慢排水而不是快排水。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的生态系统通过渗流、滞流、储存、净化、利用、排水,可以缓慢吸收、储存、释放雨水并对其进行净化,实现自然积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苏州海绵城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地区、全过程的管控体系。苏州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组织排水,注重缓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既能避免积水,又能有效净化利用雨水。
苏州通过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发展建设的有机融合,探索形成了改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加强水安全、弘扬水文化的协同模式。到目前为止,在城市建成区已经完成了422个项目。预计到年底,全市建成区475.88平方公里中,有100.7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达标率为21.16%。计划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将达到目标要求。
建设低影响的社区更宜居
新天地嘉园北区,位于平江新城,是一个搬迁安置小区。小区内铺有透水砖的人行道、每几十厘米开口的路牙、下陷的绿地、生态停车位等海绵设施,不仅增强了截水、蓄滞水、净化雨水的能力,还使其成为海绵景观小区。我们过去担心的问题,比如路上积水,车位不足,现在都不是问题了。居民们谈到了改造后社区的一些变化,并给予了表扬。
该地区的滨水社区面向河流两岸。改变了以往雨水快速直接排放的方法,通过断开立管、侧石开口排放雨水、预制组装透水基础块、下沉绿地等方式,减少小区雨水外排,缓解下游河流压力。这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雨水系统,被业界视为海绵城市快速发展的典范。
用这些& lsquo海绵吸收雨水可以缓解径流高峰,整个过程就像海绵& lsquo深呼吸深呼吸。相关从业人员介绍。
我们需要把空的房间放回水里。我们应该把水视为宝贵的资源,而不是敌人。苏州草桥中学操场,绿地地下覆盖着透水混凝土。在特殊天气情况下,雨水将通过操场流向管道,最终被收集在绿色储水装置中。雨水没有成为积水,而是被重新利用,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化和浇水。以前学校的活动场地和道路都是石头沥青路面,操场排水不畅,遇暴雨积水严重。改造后,所有路面都被透水路面取代,并修建了一系列海绵设施,以提高场地的雨水储存和滞留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是苏州整体建设、改造和升级的过程。除草桥中学外,金昌新城体育场、姑苏软件园等公共建筑海绵城市建设也在试点期间集中进行。通过在小区内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高位花坛等低影响设施,从源头上提高径流污染削减率,控制和合理利用建筑内雨水。
该系统促进许多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
海绵城市不是一种城市建设范畴,而是一种各类项目必须相互勾结整合的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实践。创造一个通透的路面,一个凹陷的绿地,一个排水的路牙,一条种草的沟渠,在高架桥下建一个生物滞留池,都是有意义的海绵建筑。这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规划、大空的房间布局,还需要嵌入式管理。
为了更好的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苏州搭建了海绵城市建设监控平台。通过31个站点的74台在线仪器,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监控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和一图管理,使苏州海绵城的建设看得一清二楚。在数据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水质反弹的原因,可以快速采取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实践,仅靠独立的项目是不容易实现建设目标的,往往需要房建、基建、园林、水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推进。此外,这是一种长期和可持续的快速城市发展方法。工程竣工后,海绵设施需要定期运行维护,以免堵塞雨水箅子、溢流口、排水盲管等部件,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谢河浜和陆家庄河海绵整治工程就是这种情况。项目主要采用源头措施,注重过程和末端控制。在河道清淤、平流工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生物滞留池、生态树池、绿化修复等海绵措施,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恢复生态。而且在苏州市首次尝试采用雨水调节池弹性过滤器的管网末端净化系统,减少了初期径流,将污水混进河流,大大改善了雨水调节池的水质。
苏州模式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
有人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对未来大有裨益。归根结底,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排水问题,也是为了满足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标准要求。显然,海绵城市的概念与苏州这个水城的现实高度契合。
70%的降雨将被当地消耗和利用,城市建成区以外的河流、湖泊、湿地、林地、草地等水源涵养区应加强保护和修复,城市建成区应加强生态修复和受损水体修复。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苏州水系发达、排水管道路径短、实现雨污分流等排水优势,苏州强调源头控制污染、减少流量,构建以分布式低影响开发设施和自然水系为主要因素、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并重的生态雨水系统。
打造自由绿色呼吸的城市海绵,为苏州市民打造绿色美好家园,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希望不断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共同使城市的水更加& lsquo自然迁移和循环使城市更具弹性。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推进建设,为平原河网城市提供一个可复制、可宣传的苏州模式。
+材料计数
保护水生态
推广水文化
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城市建成区完成了422个项目,以落实海绵城市的要求
预计到年底,全市建成区475.88平方公里中,有100.7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达标率为21.16%
计划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将达到相关目标要求
重建的海绵城市道路。(图片由市住建局提供)
诱导水流的自然迁移循环
●水通道是市政道路、雨水花园和生物滞留池之间的桥梁,实现道路径流在海绵设施中的停滞和净化
●巧妙改造雨嘴,让小雨自然停滞,大雨欢快入河
●管网嵌入自动污染控制系统,实现灰绿结合,初期雨水和河流水体双向净化
●改良的雨水花园,满足净化功能,给人更美的景观效果
●缝隙铺装,雨水自由选择渗透路径,大大提高了自洁和截污功能,平面铺装更具立体感
(苏报记者王安琪)
标题:[本地]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地址:http://www.slqncy.com/szxw/2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