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3字,读完约3分钟
口述者:金元璋
我几乎把所有的职业时间都奉献给了苏伦工厂,我对这个工厂非常熟悉和怀念。
从1948年进厂到1991年退休,我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做起,先后担任副科长、车间副主任、副主任、工厂研究所所长,直至退休。现在我已经90岁了,但是我对苏伦工厂的爱仍然没有减少。我对她的印象永远不会消失,每一个方面也永远不会抹去:从一个什么都不擅长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纺纱设备的专业工程师,成长为一家大型棉纺公司的中层干部。还受组织委托参与援外建设项目,在海外棉纺公司担任工程师。每一段记忆都很美好。
1948年4月,经我叔叔介绍,我进入了苏伦工厂。进厂后,从学员做起,跟教官一起学习专业技能。导师先带我去上海印染厂学习参观。
当我第一次进入苏伦工厂时,我整天面对着工厂工人和机器设备。我不得不从零开始学习一切,技术和管理。平时日子不好过。除了在厂里喂饭,零花钱也就三个银元。同时规定每个月只能去工厂一次,必须经过批准和签字。下班后没有空闲时间。发行银币,还可以到交易市场兑换金券,只能跟着市场周转。当时一个市场价的银元可以买一双汇力品牌的球鞋,再买一些其他的必需品就没多少钱了。
1949年以前,苏伦工厂实行两班制,即12小时雇佣制。工人们很穷,家里也没有钟,所以该由苏伦工厂拉响哨子来掌握上班和下班的时间。这个工人被称为簸箕。为什么苏伦工厂可以拉簸箕?因为苏伦工厂有一台从瑞典进口的2500千瓦发电机,它可以利用蒸汽排放来鸣笛。每天早上5点响,呜、呜、呜三次,半小时一次,苏州城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工人们带着这个声音去上早班。有些工人住在横塘,一听到哨声就出去了。工人们说:他们早上黎明前上班,晚上下班,从鸡叫到鬼叫。
下班后,工人要排队等着出厂,出厂前还要抄在后面。因为人多,队列很长,所以厂门口附近有一个走廊,专门用来让工人排队。门口有几个凶神恶煞的女人,负责抄检工人是否偷了厂里的纱和布。当资本家或代理人站在工厂门口附近的办公楼上盯着临摹时,一个名叫朱阿根的临摹妇女变得更有活力了。从上到下摸工人,之前摸,从头到脚摸,从里到外摸,甚至打开饭盒让工人带饭。
工厂内部管理女性的负责人叫纳莫文,英文名是一号,意思是老板。他们非常擅长管理工人。当新工人进入工厂时,他们必须首先表现出孝心,并为莫问买一些礼物。不送礼物是不可能的。有的工人下班前还要倒洗脚水伺候,所以这批南无文在工人印象中很不好。他们打骂女工是常事。如果谁半夜在车间打瞌睡或睡着了,他会打你的头。莫问就是这样,管理人员也很糟糕。他们半夜睡觉后去车间检查,看到工人们边干活边打瞌睡,故意从工人后面对着他(她)的耳朵喊,吓得工人们瑟瑟发抖。
(未完待续)(组织者:本报记者心悦)
标题:[本地]苏纶厂伴随着我的人生(上)
地址:http://www.slqncy.com/szxw/2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