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63字,读完约8分钟

在新华社客户端发表的半月谈话网2019年8月12日新华社智库专题报道(分析师吴雪婷)特色农村村建设是江苏率先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切入点 2019年初,苏州高新区同安镇蜀山村入围第三批省级试点村 如何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苏州模式,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一个重要课题 苏州高新区起点高,建设质量高,以产业为基石建设特色农村,优化农村土地布局,发展规模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于农村资源禀赋,确定产业定位,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特色产业支撑,力争到2020年,将全区所有村庄建设成为生态优美、农村文明、充满活力、宜居的特色田园村 做好土地工作夯实现代农业基石2017年6月,江苏率先启动了全国特色农村建设 作为推进农村综合振兴的一种方式,江苏已经建立了三批136个省级特色牧区试点村,重点挖掘地方文化,重塑乡村风貌 农村振兴和工业繁荣是重点和支撑 充满活力的农村经济是农村环境、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把振兴农业产业作为农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型 实现农业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农村土地 苏州高新区区委书记、区长吴说:“推进农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不断优化农村布局 苏州高新区统筹规划土地布局,加大农业用地保护力度,创新土地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土地管理和配置机制,为农村发展、建设和产业振兴开辟载体。 规划先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2012年,苏州市提出实施农业“四百万亩”工程(优质粮油一百万亩、高效园艺一百万亩、特种水产品一百万亩、生态林地一百万亩),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生态规划。优先保证农业“四百万亩”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苏州高新区加强政策规划,完善农业“四百万亩”土地长效管理办法,严格遵循农业产业定位,在稳定上级下达的“四百万亩”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加快优质稻产业化和品牌化进程,着力建设一批规模毗连、功能整合的粮油示范基地。优质米的数量稳定在5000亩;大力推进高效园艺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城郊蔬菜基地,建设一批蔬菜标准示范园区。据估计,到2020年,新的蔬菜基地面积将达到200亩 综合整治,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 2018年3月,苏州高新区全面开展了“三优三保”活动(优化农用地结构保护耕地,优化空建设用地布局和开发,优化村镇住宅用地布局和保护权),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一是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加大“三优三保”拆迁区房屋拆迁和土地复垦力度,为空开发建设提供载体 2018年,高新区完成了879英亩的拆迁和复垦任务 二是严格控制空城乡规划 高新区将统筹村庄建设和工业发展,并在2018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留36.9亩规划指标,专门用于农村旅游、公共服务等农业和农村发展用地 三是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 2018年,高新区加强日常保护措施,实现耕地保护6.37万亩,基本农田永久保护2.27万亩 苏州高新区坚持“三优三保”作为推进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三优三保”,苏州高新区预计将产生4847亩农业用地计划、3877亩土地规划空房指标和4605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改革创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2017年,苏州高新区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改革 面对这项国家试点任务,高新区“摸着石头过河”,创新建立了“社会保障承包地、宅基地换房”的双土地联动退出机制,不断完善退休农民土地权益长效保障体系。以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为立足点,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截至目前,改革试点已在全区4个乡镇的33个村(涉农社区)稳步开展,累计退出承包面积23753亩,退出率71%,涉及12391户,落实社保资金近34亿元 有偿收回土地后,高新区重构管理分配制度,优化空土地布局,逐步走向农业规模集中管理 目前,高新区农业种植面积约2.1万亩,规划在太湖沿岸的壶关、同安、东珠建设三个现代农业工业园区。预计到2020年,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将超过1.6万亩,新增面积5000亩。 基于资源禀赋,探索特色产业和定位农村产业具有生命力 特色产业定位不突出,趋向同质化,这是许多地区产业振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资源禀赋,发掘和识别产业优势,做好产业规划 苏州高新区的村庄主要分布在徐树关镇、同安镇和太湖沿岸。根据自然区位特征,确立了“圩区聚落、山村聚落、水乡聚落”的发展模式 在这一发展方向下,高新区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出发点,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三种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 紧邻市区的徐墅关镇,从耕地少而分散的现实出发,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建设特色水产品和稻田综合养殖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和农业休闲体验基地 目前,以米虾综合养殖业为主体的“渔墅关休闲渔业生态园”项目已投入运营,预计平均每亩收入8000-1万元 以平原和低山为主的同安镇,在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体验农业,开展种植、采摘等农事体验项目,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农村体验产品 蜀山村是该镇省级农村试点村,通过种植云泉茶、杨梅、翠冠梨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了农村采摘体验旅游。2018年,村集体收入838万元 位于太湖附近的镇湖街于2017年被批准为苏州西部的生态旅游胜地,以“生态”品牌为重点 街道把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苏绣镇和发展全球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三大任务 目前,马山现代农业园区、公山茶叶基地、百国园、茶博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基地已经建成。苏修镇于2017年被批准为江苏省首批“优秀特色镇”。在生态和文化的双重支撑下,整个旅游业蓬勃发展 苏州高新区形成了水稻、粮油、果茶和生态景观林带依次分布的农业空房布局。依托城市人口资源,特色休闲农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为高新区农村振兴保留了土地、人才和技术,为建设特色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产业改造以特色农村为背景,自2018年以来,苏州高新区按照“山村聚落、荒地聚落、水乡聚落”的发展方向,推进了全区特色农村建设 目前,同安镇蜀山村已被评为首批市级特色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和第三批省级特色农村建设项目。徐墅关镇华盛社区华业村和镇湖街道樊氏村东石畈被评为第二批市级特色农村建设试点。 选择建设试点村,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科学的产业规划是关键 以省级试点村蜀山村为例,该村20年的发展历程是高新区产业振兴和农村振兴的缩影 蜀山村毗邻太湖,三面环山,面向水。因为山多耕地少,它曾经是苏南最穷的村庄之一 20世纪90年代末,当地政府积极探索摆脱贫困的途径。与农业研究机构合作,了解到蜀山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翠冠梨,因此在一些稻田里重新种植梨树。这一决定成为蜀山村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确定了发展优势后,蜀山村的梨种植产值远远超过水稻种植 2003年,村里1000多亩稻田都被重新种上了梨树 在此基础上,蜀山村大力发展茶叶和水果生产基地。村民们利用丘陵地貌和江南气候种植了1000多亩茶叶,并将祖传的杨梅树扩大到2000多亩 如今,翠冠梨、云泉茶和杨梅已成为著名的“蜀山三宝”,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 为了跟上工业发展的步伐,开放农产品销售,蜀山村于2008年开始建设乡村道路等村级基础设施。同时,加大蜀山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力度,举办梨花旅游文化节、温泉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 2012年,蜀山村开始出现“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得到大力推进。“看得见山,留得住水”的蜀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村民们的致富愿景也投资到了旅游服务上,如农舍和寄宿家庭 2018年,蜀山村吸引了100万游客,村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 “蜀山村选择了正确的行业,走出了自己的路 作为蜀山人,村党支部书记吴见证了蜀山的成长和变化 蜀山村从种植业和旅游业综合开发起步,现已成为苏州高新区建设地图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 (结束)

标题:高新区:垒筑产业基石高质量建设特色田园乡村

地址:http://www.slqncy.com/szxw/10772.html